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JNBY(江南布衣)的创始人李琳话音轻柔,语气委婉,在纽约JNBY旗舰店拍摄时首先会考虑到他人的需要,而不是一味突出自己。她像天下所有的妈妈那样,似乎把生活的中心都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但由她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个品牌却影响了许许多多年轻人的着装和生活方式。
毕业生的困惑
从时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 ,李琳有点像个学非所用的“科技人才”。上世纪90年代初,当她在浙大校园里做实验、写报告、研究高分子耐磨材料的时候,她根本想不到,自己未来会干上一件跟时尚有关的事情,每天跟各种各样在色彩、图案和布料打交道。
1988年,李琳不到二十岁。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她听从父亲的意见报考了一个最保险、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父亲希望她做公务员,她是理科生,成绩也好,家又在杭州,顺理成章地上了渐大化学系。在大学里,李琳是个多少有点“各色”的学生。她讲究打扮,穿得和别人不一样,有点奇装异服的意思;她爱看小说,能找到什么就看什么;她还喜欢没事自已写点东西,阿城、王小波她都喜欢——用她自已的话说,“喜欢带点创造性的工作,忍受不了刻板单调的生活”。
1992年的夏天,李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工作。两个半月后,她辞职,坐火车到广州投奔大学同学。90年代初的广州是商业重镇,全国人才聚集的地方,有“孔雀东南飞”的说法。不过几个月以后,李琳仍然失望而归。她发现,在广州,即便是招聘一个服务员也得会说粤语。这下子,活到二十几岁,她发现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了。
李琳怀着很深的挫折感和自我怀疑回到杭州,打算考托福出国。在复习备考的间隙,她抽空帮一个同学看店。对方在杭州湖滨路边上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不大,十几平米,但是生意还不错,加上李琳本身就对衣服感兴趣,干了几个月,倒不觉得无聊。
“现在回想起来,人的商业启蒙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李琳说,“以前穿衣服都 是个人的事,就想怎么穿得跟别人不一样。在店里就开始琢磨服装和其他人的关系。以前看一个人穿得好不好看,看看就过了,但是这时候开始思考同一件衣服和不同着装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真正对服装有感觉的开始。”
小小服装设计师
在看店的几个月里,李琳认识了一个常来逛店的客户。言谈之中,对方地表示自己想要开一家化工公司,正好李琳是学化学出身的,一来二去聊得高兴,李琳放弃了出国的打算,开始到这家公司上班。
那是1993年夏天。公司不大,干了一年多后老板打算把公司承包给李琳。回想起来,李琳说:“以自已的个性,其实是个有点儿拖拉、有点懒散的人,做事情靠直觉,不知道当年哪里来的胆量,竟然一口答应下来。”公司除她以外有三个员工,外加一间临街的小店铺,用来存放样品和零售化工原料,剩下的工作就是向企业推销生产资料。每个月连租金带工资,开支不小。李琳坚持做了一年多,感到非常困难,几乎难以为继。“确实很难。企业回收货款很不容易,要送礼,要陪人,我很不擅长。我想,也许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东西就比较简单,只要你的东西别人喜欢,他看好了就得付给你钱再走。这样,我把脑筋用在产品上就行,不用用在别的地方。”
一旦有这个打算,李琳在下一次去南方出差的时候,就捎卫些衣服样品回来。店铺的装修都没怎么改,临时把化工原料的东西一撤,衣服摆进去, 就开始卖了。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些广州来的衣服在杭州竟然好卖得很。李琳挺 高兴,一边和工厂合作,一边开始自已设计一些款式,由工厂代工制作。不过,这种合作并不太顺利。从代工服装厂的立场来说,它们更愿意做大订单生意,对于这种小需求的客户并不太配合。最后,1995年底,李琳一拍脑门儿,干脆自已买了10台缝纫机,招了10个车工,自已开始办厂。
“刚开始几年就是这样,自已设计,自已拍板。没有系列,没有主题,也没有服装整体的概念。我想想什么东西好看,自已想穿什么了,就设计什么。要是卖得好,就多做一些。”
渐渐地,李琳发现以前连自已都不敢确认的设计天赋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小到大,她并未正经学过美术或者设计,“真要说审美上的启蒙,可能源于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特别墅喜欢搜集手帕,各种各样颜色、布料和款式的手帕。每次和大人一起上街,只要看到新鲜的手帕我就走不动路,非买不可。这些手帕放在家里,天气好的时候叫外婆用晾衣绳子挂起来,满满当当的一个院子,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服装当然不是一块小小的手帕可以比的,不过,当李琳后来当真做起服装设计,却有很多人捧场,像她当初喜欢手帕一样喜欢她的设计。她的小店越来越多人光顾,以常有素不相识的人来店里问:“能不能把你的货卖给我,到我的城市去卖?”李琳的衣服自已生产,成本不高,她又好说话,经常打个折卖给对方。这样的事儿多了,就连对商业、经营这回事特别少跟筋的李琳也想到了:是不是应该做个特许经营呢?!
从作坊到公司
千里马得有伯乐相助,李琳也有她的创业贵人。第一个光顾小店的客人来头就不小,是成都一家著名百货公司的客户。这位客人看好李琳的设计,同时也不吝于教她怎么做生意:商品标识怎么做、品牌怎么注册、要怎进商场设店应该怎么改进……一样一样的,客人老远从成都发传真给她。照着客人的意见,李琳一样一样地改。
“当时我觉得这些都是很繁琐的事儿,注意力也不在这上面。我基本上都是从产品出发,所有的净利润也都在产品上。不过现在回头看,这都是品牌必须要走的路。”从1995年底到2000年,李琳的买卖越做越大,但始终是从产品出发,自已做设计,坚持原创的道路。2000年,江南布衣在全国有了几十家店。
李琳慢慢发现,自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那时候老开玩笑,说原来挺好的,我自已开个店,就那么点工人,我做点东西卖卖,夏天关了门大家还可以放假。客人多了以后,就发现这已经是一趟上了下不来的车了。客人把店装修好,就会不停对你提要求。原来按我的想法,我做少少的就够了,而他们就说这不行,我这个店里不够卖,上半个月有新货,下半个月还是要有新货。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跟人有了契约关系,你就得对别人负责,不往下做都不行了。”
一个典型的从作坊到公司的过程开始了。从2000年开始,江南布衣正式引进专业的设计师团队,目前公司拥有五六十人的设计师团队;至今,江南布衣工厂完成,工厂更多地担负仓储发货功能;品牌开始在各大城市重要的商场开设店面;到后来,江南布衣又有了自已的男装品牌“速写”,并且拥有和女装同步的童装系列。从简陋的临街店铺、10台缝纫机、10个车工起步,江南布衣在2011年拥有多达300名员工的总公司,公司分为财务、公关、设计等多个专业的职能部门。
公司化的命运不可阻挡。这个品牌就像珍渐渐长大的小孩,似乎拥有了自已的灵魂,超越了李琳的控制和想象。近两年来,一直有投资人找她,希望注资江南布衣,未来谋求上市。李琳经常琢磨这件事,也没少跟员工开会讨论,她的想法逐渐坚决起来:“如果投资能在产品质量上提升我们,那不错,而且团队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但同时,我还是希望把品牌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做自已喜欢做的事情最重要!”
现在的李琳有了两个自已的小宝宝,同时她的店也已经超过100家了,而且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很可能,这个数字的增长就像她儿子岁数的增长一术,是不可逆的。今年7月,她的儿子刚刚7个月大。那是另外一个新生命,与JNBY一样,未来充满着无尽的希望。
Q&A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大学想要学什么?
现在让我重新选择,我愿意去学艺术史,但是当时没有学这个。从我个人内心来讲,还是喜欢带点创造性的工作,也不太能忍受单调刻板的生活。
你对于时尚的个趣味是什么?
喜欢质感,喜欢好材质被用旧的感觉。喜欢优雅的轮廓和剪裁。我不太关心时尚是什么,我比较关心自已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你设计的第一件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1995年底,我设计了一件外套。一种接近黑色的灰,面料很挺,穿起来挺精神的。这件衣服卖得很不错,我还记得零售价是200元人民币。
你觉得五年之后,自已会在干什么?
肯定还在做这个,肯定不会离开。我在想,如果能做些更好玩的活动就好了。我想要做更有想象力的事。